四十年坚守蓝印花布,竟成“江苏大工匠”!但令他更欣慰的是……

2018-01-12

 

新闻人物4.jpg

镜头前,和女儿一起佩戴着荣誉绶带的吴元新,满面春风洋溢,俩身上穿的运用有蓝印花布元素的服装,是吴灵姝亲手设计而成,素雅的纹样中透着一股清新之气,分外养眼。

为了保护这濒临消失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吴元新四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抢救保护、研究、创新、传承蓝印花布的第一线上。如今,这位“蓝痴”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女儿女婿也被蓝印花布的魅力折服,在谱写传承佳话的同时,为这项古老的非遗注入年轻、时尚的血液。


 

新闻人物7.jpg

只要一说起蓝印花布,58岁的吴元新不仅成了“话唠”,连眼角漾开的皱纹里,都是满满的温柔。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如此评价他:“吴元新一分钟不说蓝印花布,就怕它没了!”

吴元新从小就对家乡的蓝印花布情有独钟。16岁进了染厂,为了染制出更多更漂亮的纹样,他和师傅一起挨家挨户收集蓝印花布,吴元新发现,小小的一方蓝印花布贯穿了乡民们一生的重要时刻,蓝印花布的纹样也往往具有深厚的民俗涵义。“比如襁褓上印的喜鹊登梅寓意吉祥,还有葡萄象征多子、莲花象征连生贵子,里面寄托着的其实是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吴元新说。


 

新闻人物8.jpg

把一方蓝印花布上升到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这为吴元新认识自己的职业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女儿吴灵姝告诉记者,自己小的时候也曾因为父亲从事蓝印花布项目而自卑,但现在,她的想法变了:“其实在整个明清两代,老百姓身上穿的、生活中用的,基本都是蓝印花布,因为这种花布纹样造型丰富,染料也出自百姓自己种植的蓝草。保存这种印染工艺首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先人的生活,里面蕴含的文化、民俗方面的东西,还有手工制作所倾注的生命和情感,也都是现代机器工艺无法代替的。”


 

新闻人物9.jpg

同样被蓝印花布这根“风筝线”牵住的,还有吴灵姝的丈夫倪沈健。这位“一不小心掉进染缸”的“金融男”,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入行,但最终耐不住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劝说:“金融人才到处有,蓝印花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国可只有这么一位!”现在,倪沈健已经对各道工序熟稔于心,还充分运用理科生的天分,在染料配比等方面推进蓝印花布的研究和传承。


 

新闻人物10.jpg

传统非遗要发展,首先要传承。立志把蓝印花布作为毕生事业的那一天起,吴元新就积极地在院校中开设与蓝印花布相关的课程。但令他困惑的是,整整十年,他培养出的学生里,没有一位选择从事与蓝印花布相关的职业。

经过长期思索,吴元新对他们的选择表达了理解。“一项非遗即使承载了再多再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发展前途,不能让传承人过上富裕体面的生活,又怎能吸引年轻人加入呢?说到底,这是非遗行业自身的问题,不是年轻人的问题。”吴元新说。


 

新闻人物11.jpg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重新具有吸引力?吴元新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实践。从1996年起,为了维持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的运营,吴元新白天从事艺术馆的接待和产品销售,晚上则埋头于蓝印花布的创新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他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想要发展就不得不走的道路,即“生产性保护”:做好产品创新,用产品销售带来的效益反哺行业,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

现在,在产品创新方面,吴元新又有了女儿女婿作为好帮手。女儿设计的服装、手袋,是吴元新出门的“必备武装”,随身携带的一枚枚用蓝印花布制作成的名片夹,素雅可爱,成了赠与朋友的最佳伴手礼。如何让拥有8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走进当下生活,这些产品的设计者吴灵姝,“鬼点子”很多。

“首先在图案设计上,既有传统纹样,也有从传统纹样中提取一些设计元素,组合成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图案。在产品用途上,从前蓝印花布主要是做被面、包袱,现在我们扩大了应用的范围,设计出包袋、围巾、床上用品等,并且尝试各种不同的面料,比如冬天的羊绒围巾、呢子大衣等。同一个纹样,在不同材质上的呈现效果也是不同的。”


 

新闻人物12.jpg

不过,比起父亲挂在嘴边的“创新”,88年的吴灵姝倒更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的传承。

“对我们这些年轻的传承人来说,最要紧的是把精湛的技艺传承下来,在这个基础上从事创新设计,这样出来的产品才是有根的、有生命的。”吴灵姝说。和丈夫一连几个月刻苦准备比赛的经历,更让她获益匪浅:“就拿看似简单的刻版来说,如何在断刀之中呈现笔断意连的美感,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著名艺术家常莎娜先生,就曾经叮嘱吴灵姝不要丢掉了传统的“根”:“搞传承,不能一味地追随现代的审美,只有设计出符合蓝印花布自身特点的作品,才是对蓝印花布真正的传承。”


 

新闻人物13.jpg

经过数十年的传承发展,南通蓝印花布在吴元新一家人的手中,已经成了闻名遐迩的“元新蓝”。吴元新创新制作的纹样和作品,先后四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创意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亲手设计的蓝印花布面料更是多次被知名人士选中作为外事访问礼服。不过,吴元新倒觉得,"元新蓝"的走红靠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更折射出了国家、社会对非遗和乡土人才的逐渐重视。

"以前,像我们这种民间手工艺人,哪能被列入人才?现在,江苏省提出口号'让乡土人才香起来',还举办各种乡土技能大赛,为我们乡土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平台。"吴元新欣慰地看到,传统工艺和非遗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春天到来,并不意味着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吴元新一家人认为,除了政府重视、非遗自身具备"造血"功能外,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对非遗的了解、热爱同样重要。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只灌输给他应试教育的那一套,等到孩子长大了才告诉他应当热爱非遗、传承非遗,那他对非遗又如何能热爱得起来呢?非遗的种子一定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播撒下,让他们从小就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热爱。"吴元新说。

为了面向社会传播蓝印花布,吴元新和女儿女婿一年要忙十几个展览,不仅在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工作室或开设选修课,还走进南通各中小学开设蓝印体验课。让他们惊讶的是,到南通大学里讲课,好多学生竟然不知道蓝印花布。不过,一学期体验下来,学生们普遍对这一素朴美丽、蕴意深邃的传统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刻版也学得有模有样,这让他们欣慰不已。


 

新闻人物14.jpg

现在,一家人不仅要做非遗推广,还要承担学术研究、创新设计、外出考察、传承带徒等繁重的工作任务。吴元新每次谈起小两口,总是心疼他俩每晚忙到一两点,而吴元新自己,也是“忙得频道都调不过来”。最近,由吴元新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第一卷即将付梓,这套二十卷的丛书已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工程。吴元新笑着说,忙完这二十卷,又不知是何年月了。


 

新闻人物15.jpg

传承之路长漫漫,欣慰的是,从5岁的外孙女吴抒染身上,吴元新似又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在一家人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小抒染也玩起了刻版,并且刻得有模有样。“希望她长大以后,也能把蓝印花布好好地传承下去。”吴元新笑着说。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13773888573
0513-85108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