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寸心染青花——专访蓝印花布第三代传承人吴灵姝、倪沈键

2017-07-30

 

新闻人物1.jpg

吴灵姝,脸庞白白净净,像淡墨勾勒的山茶花;语气婉转轻盈,漾着淡淡的微笑。低低的马尾扎着蓝印花布发圈,而立之年的她仍是少年模样。

“父亲的大半辈子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忙着走街串巷地收布,另一件便是扎在作坊里染布。”吴元新寻访阡陌,抢救、保护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夹缬、绞缬、民间彩印等实物32000多件,家里、馆里堆得层层叠叠满满当当。

 “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做蓝印花布,别人会觉得很土吧?”当有人问起父母的职业,儿时的吴灵姝难掩自卑。被蓝印花布团团包围的她,内心抗拒着父亲递过来的蓝印花布衣裳。

父亲经常早出晚归,父女俩难得碰面。吴灵姝“斗胆”发问:“爸爸,蓝印花布是不是你的儿子,你不要我了?”吴元新严肃地说:“蓝印花布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他最大,你懂吗?”

1996年,从纺织博物馆、文峰公园、濠南路、八仙城、濠东绿地……蓝印花布艺术馆几经搬迁,直到2002年才稳定下来。学生时代的吴灵姝,寒暑假天天泡在馆里,学习和画画是主旋律。听到爸爸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就一溜烟窜到楼上佯装看书。

父亲对蓝印花布近乎痴迷的执着,无声无息地感染着女儿。10岁的小灵姝耳濡目染,开始向来宾讲解工艺流程和历史。

2013年,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的吴灵姝踌躇满志,打算留在北京,没想到父亲一把拽住了风筝线。“有点不情愿,不甘心,因为自己还没有闯一闯。”

吴元新年轻时也曾考虑改行,当然明白女儿的心思,但为了传承,他苦口婆心地再三劝说。

父亲的千言万语,抵不过旁人的一语点醒。

吴灵姝取出一张合影,“父亲带我去拜访了冯骥才先生、常沙娜院长、张仃先生、韩美林先生。他们在我心中都是伟大的人。张仃先生说,‘我宁可欣赏一块蓝印花布,也不喜欢团龙五彩锦缎,因为蓝印花布有一种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蓝印花布是一个好东西,你一定要好好地把它传承下去。’”

吴灵姝与父亲立下君子协定,“回来可以,但我要自己设计蓝印花布的纹样。”

吴元新要求女儿踏踏实实回到染坊,把工艺从头到尾做下来。“原来觉得特别简单,以前的了解还是浅薄了。”吴灵姝承认,“有些工序我真做不下来,比如晾晒,6米高的竿子。”

比起现在的游刃有余、落落大方,吴灵姝也曾有不知所措的青涩。

2007年,中国非遗保护大展在京举行,温家宝、李长春来到蓝印花布展位。温总理和吴元新亲切交流,当李长春得知吴灵姝是独女,笑着说:“以前是传儿不传女,这个一定要传承下去。”在一旁表演绞缬的吴灵姝,吓得都没敢站起来。


 

新闻人物2.jpg

“掉进染缸里——洗不清”是句歇后语,而吴灵姝的老公倪沈键是结结实实掉进了染缸。韩美林每次向朋友介绍倪沈键,总是笑呵呵地帮大家脑补画面。

新染的蓝印花布飘散着若有若无的清香,而真正染缸里的是陈年老汤,有股草木同腐的气味。

几年前,倪沈键与吴元新在染坊里正扶着缸沿,猝不及防,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脚底一滑,半个身子栽进了染缸。迅速被拉起时,倪沈键已经成了半个“阿凡达”,眼镜至今留在缸底。“如果整个掉下去不得了,大染缸往地下还挖了两米左右,很深,而且染料里含碱,吸进去就危险了。”

倪沈键和吴灵姝并肩而立,就是最萌身高差。两人初次见面是在蓝印花布艺术馆。“灵姝当时穿着粉色浇花布衬衣,看着年纪很小。她讲解蓝印花布,很亲切。”倪沈键笑得腼腆。

作为河海大学商学院金融财会专业研究生,2012年倪沈键考入浦发银行南通分行,两年后,辞去客户经理的职务。这让很多同学、同事感到意外和不解,90岁的爷爷至今不知孙子辞职。

不能不说,走这条路有点三步一回头。

倪沈键内心百转千回,表面却波澜不惊。吴灵姝明白,“蓝印花布对我的影响是漫长的,而对小倪是个压缩的过程,肯定有心理冲击。”

过渡了两年,确实难以两头兼顾,看着岳父与妻子忙于蓝印花布的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倪沈键最终跃过了隔行如隔山的那道坎。

刻版、刮浆、印染、晾晒、刮白……工序看似简单,实则繁琐而劳神费力,要掌握并精通,需要经年累月地练习。

吴元新提醒:“花版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花型,直接关系到成品的样子。刀工要细腻,花型要紧张,纹样要新颖。一张模子往往考验着蓝印花布手艺人耐心与功力。”

美术零基础的倪沈键一点一滴从头学习,琢磨每道工序的细节。他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研修研习项目、听艺术大家讲座、泡美院图书馆、创作蓝染作品。如今倪沈键已熟练掌握技艺,研讨、布展、讲座等应付自如,独当一面。他还参与编撰专著,在艺术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与吴灵姝一道,获得数个创新设计大奖。

“中国有上百万的金融从业者,但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人却少之又少,你的改行意义很重要,希望你能将蓝印花布好好传承下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鼓励倪沈键。


 

新闻人物3.jpg

女儿吴抒染快4岁了,吴灵姝记得,“她刚开始学语的时候,说出‘蓝印花布’四个字,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我让抒染再说一遍,爷爷听了真是乐开了花,都笑得合不拢嘴了。其实那会儿我慢慢能够理解父亲对我的那份爱。


 

新闻人物5.jpg

和父亲当年不刻意灌输技艺不同,吴灵姝鼓励女儿亲手制作,刻刀锋利,就让她用木榔头铳版;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等传统图案的故事女儿听得津津有味;上桐油、刮浆、染色做得有模有样。吴灵姝拿出一条丝巾,稚嫩的图案错落有致,“这是抒染的作品。有时候馆里来了小朋友,她就特别得意地跑过去演示。”女儿把制作蓝染当作了游戏,乐在其中。

在吴灵姝心目中,父亲敢想,敢做,敢于尝试。

多年来,跟着父亲东奔西走,忙忙碌碌,吴灵姝坦言,“还没来得及想应该做什么,就已经被父亲推着往前走了。有的时候有点迷惘,时间总是不够用,自己的想法无法实施。”

对于创新,吴元新恨不能在传统之路两旁扎上篱笆,唯恐年轻人走偏。平日里,女儿的设计作品打样时,吴元新都站在旁边“监工”。

“研究越深入,越感受到传统之美。一味创新,可能是无根之木。但十多万种纹样,岂非大海捞针?吴灵姝发现同样的图案,出自不同的匠人之手,高低立现。在甄别拣选的同时,对刻版纹样造型的把握大有裨益。吴灵姝计划将最经典最优秀的纹样进行比对提纯,将研究推向深入。

小夫妻俩设计的“青出于蓝真丝家纺”系列,比例放大经典纹样,极具现代感;将设计运用到丝巾和绸缎被面上,提出了浅蓝扎染的新理念;面料由厚重的棉质转向轻盈的丝质;研发便携材料包,让爱好者随心所欲制作小件蓝染……

父女之间,老传统和新观念不时碰撞,火花四溅;夫妻之间,倪沈键的理性思维与吴灵姝感性思维,相辅相成。

传统调制染料有点像做中国菜,凭经验加少许。倪沈键研究靛蓝产生原理,试图把染料配比更科学化、标准化。扎染因扎的方式不同形成五花八门的图样,吴灵姝喜欢出染缸那一刻意外的惊喜,而倪沈键想在扎布之前预测染制效果,乐此不疲地做实验。

南通大学是全国第一所把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引入课堂的高校,2009年成立蓝印花布研究所。吴灵姝接棒父亲,讲授大部分课程,不久,倪沈键也将登上讲台。

五色令人目盲。

蓝,纯粹,却千变万化

耐得住磨洗

耐得住时间

42年的传承之路

青丝染霜

吴元新常对女儿女婿说:“我陪你们半辈子,后半辈子的路要靠你们自己走。”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13773888573
0513-85108771